第一视角:隆冬已至,存亡之时
从国际创投环境看,36氪曾报道全球风投交易数连续四季度下滑,美国研究机构CB Insight和会计师事务所KPMG认为全球创投圈仍未走出冬天,亚洲风投总额猛跌,交易数量下跌了12%,同时英国脱欧的风险、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创业公司过高估值受质疑等不确定因素增加,一些投资人开始采取观望态度。
美国风险投资人Bill Gurley曾在SWSX大会表示如今的科技泡沫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可能会有一些独角兽死去,而且科技市场如果真的崩溃,将会波及房地产及其他领域。据外媒盘点,截止2016年初,已有7家独角兽从10亿美元俱乐部退出,或被收购,或市值缩水。
国内形势也不容乐观,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共发起818起天使投资,同比减少超过30%;创投市场共1264起,案例数量与金额分别下滑30%和10%;PE虽不降反升,但主要是由于“超级独角兽”蚂蚁金服、滴滴获得巨额融资。CB Insight同样认为全球第二季度融资金额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十角兽”(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如Uber、SnapChat、滴滴)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
“90%互联网公司会死于资本寒冬”的言论一度盛传,多家独角兽企业濒临死亡的消息也浇灭许多创业者的热情,许多O2O公司钱烧完了却未实现盈利,投资者开始止步。
一些评论人和企业家认为资本寒冬已经到来,比如猎聘网戴科彬相信未来6到12个月资本市场不会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资本市场的寒冬期会比想象的要长,要给团队准备足够的钱去为未来的打仗做准备。
经纬中国的张颖在内部分享中也不断提到市场在变冷,融资越来越难,资本寒冬已经冻死太多公司,并且断言2016年底将有几千家拿到天使轮的公司面临绝境。他提醒没融到资的企业加大马力,告诫盲目乐观的创始人不能等死。
甚至有观点认为:
滴滴和Uber的合并将成为压倒互联网创业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接下来,将迎来广大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死亡高潮。
第二视角:寒冬未至,只是投资更加理性
但同一数据也能挖掘出不同信息,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投资中国有文指出2015第四季度投资机构募资额只是稍有回落,与一、二季度相比形势仍属乐观。并且创投市场虽然投资案例下降,但单笔投资不降反升,投资总金额并未发生斜坡式回落,所以如今并非资本寒冬,只是投资者更加理性,是疯狂后的理智回归。该文指出:
站在风口上,猪的确能飞起来。但风力总会减弱,没长出翅膀的猪,该掉下来的还是会掉下来。
领筹资本王忠平指出:
真正能感受到资本寒冬的是比较虚的项目……以前很火热的时候,什么项目都能拿到钱,现在大家谨慎一些、冷静一些,稍微弱一些的项目可能就拿不到钱,他们感受到的是资本的寒冬,但其实好的项目仍是火热的状态。
58赶集集团首席执行官杨浩涌也认为现在不太算是资本寒冬,因为许多投资机构是有资金的,只不过是投资变得谨慎。这个谨慎是合理的,而且谨慎之后还会投钱。
创新工厂的张鹰相信投资数量理性下降其实是一件好事,过热的资本市场会将资金浪费在没有价值的项目上:
今天不是资本不投,而是在资本赛马中开始识马,好马会形成强烈的顶端效应,把钱吸到这里来,跑到第二名的可能活活的被饿死。
而提出“寒冬论”的张颖同样表示:
不管大的市场好坏,有能力的创始人总能融资,逆境只会让生存下来的公司更有价值。
第三视角:逆寒流而上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逆流而上,认为所谓的资本寒冬,其实是难得的机遇。
例如九合创投王啸鼓励创业者在资本市场冷却时创业,他认为资本寒冬时期创业者也会变少,创业成本更低,而且决心要创业的人依旧会创业,许多互联网大公司都是在市场冷清、处于低谷时创业的,这样更容易脱颖而出。而且他指出失败才是创业的常态,并希望国内舆论对创业者的失败给予更多的敬意,而不是嘲笑。
海朋资本创始合伙人赵剑海也认为现在仍然是历史上创业最好的阶段:
创业者不需要太恐慌,真正好的创业阶段一定跟底层技术进步和产业的推动相关,移动互联网的推动还没有穷尽,智能大数据领域又产生了新的技术,对很多运作模式产生巨大的改变。只要有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发挥出来,有苗头出现,大家都会去投资。
松禾资本的投资策略也很特别,在前两年创业风头正盛时整体放缓脚步,最近在资本寒冬季却准备大干一场。汉能资本同样如此,其创始人陈宏认为当别人感到恐惧时,恰恰是最难得的机会,“资本寒冬”其实是“创业者的春天”。
结语
不同投资人、评论人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对“资本寒冬”的理解,以上三个视角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无论如何解读,部分创业者感到融资变难这一客观事实是的确存在的,只是不同行业所受的影响程度不同,创业者需要结合自身项目进度、融资情况和行业前景采取不同的战术,不要轻易被吓倒或鼓动,而是能理性分析,从容应对。
(注:本文来源自网络)